缸砖路:镌刻在时光里的小岛记忆
文/岛上小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过尘封的岁月。在老秦皇岛人的记忆深处,铁道南边藏着一条特殊的路——缸砖路。它南起开滦路中段,北抵铁路高道口,路面由一块块铁红色缸砖整齐铺就,雨后被冲刷得锃亮,宛如一条延伸的朱红地毯,在天地间勾勒出一道鲜活又独特的轮廓。砖面上印着模糊的英文缩写,是砖料名还是制造商标识,如今已无从考证。这条或许是世间独有的缸砖路,恰是百年前秦皇岛开港通商的见证者,它不仅是交通要道,更像是一块中西文化交融的印记——曾有多少金发碧眼的洋人踏过此处,又有多少本地百姓在此穿梭,无数热闹的生活片段,都被定格在这条朱红色的路上。
缸砖路与开滦路并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致。开滦路两侧尽是精致的西式洋房,而缸砖路虽路程稍短,两旁却是中式高墙大院,屋顶隐约可见简易的飞檐斗拱形制,透着几分古朴。多数院门常年紧闭,不像寻常人家那般烟火气十足,透着一丝神秘。后来才知晓,有位一中老师就居住在其中一扇不常开启的门后。路上没有商铺,却藏着两处相似的大院:一处是能磨米面的地方,院里那棵百年老搡树枝繁叶茂,结出的搡仁甜香诱人;另一处则少了这棵老树,格局却颇为相近。开滦路上的秦皇岛唯一邮局,后院小门正对着缸砖路,斜对面是两座朝南的绿门小院,住着几位港务局中层领导,红瓦走廊的房屋透着几分规整。此外,还有一条斜穿开滦路与缸砖路的铁道,直通煤厂,在缸砖路的道口旁,藏着唯一一家能打开水的杂货小铺,是路上难得的热闹据点。
儿时最难忘的,是跟着姥姥去磨米面的时光。我总紧紧跟在姥姥身后,寸步不离,满脑子都是院中老搡树的甜香,每次都要想方设法摘几颗搡仁解馋。往返的路上,常能遇见缸砖路第一户人家的老太太,她是宝星饭店的主人——虽说是当地大户,却毫无架子,总是热情地与姥姥打招呼。那时的邻里情谊纯粹又温暖,即便只是泛泛之交,也满是尊重与热忱,让整条路都浸透着和睦的气息。
缸砖路的东边,石头场上堆放着小山般的矿石:有带着绿意的石块,有手工凿成的圆形白石,还有堆积如山的铁矿石,常年静卧在此,不知承载着怎样的用途。路的中段原本是片空地,后来改建成了小花园,花坛、绿地错落有致,双人压板与滑梯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站在小花园里,恰好能与开滦路对面的三角花园相望,每次路过,我们总要在滑梯上玩闹片刻,才肯恋恋不舍地离开。临近铁路高道口的地方,有一排石头砌成的两层小楼,那是港务局职工居住的劳工里,时常能听见楼里传出的欢声笑语。
当年的缸砖路,满是浓郁的生活气息,邻里间的寒暄、孩子们的嬉闹、磨面机的声响,交织成最动人的烟火乐章。可当人们还未来得及细细回味这段时光,那条曾照亮小岛岁月的铁红色缸砖路,却已悄然消失在尘埃里,只留下一代人心底朦胧又珍贵的记忆。

作者简介:白会元(笔名:岛上小舟),男,1955年生。1974年参加工作,1976年参军,1984年调入秦皇岛市公安局,从警三十余年,2015年退休,警衔为二级警督。2024年,为曾服役的部队二一六团《加修连风采》一书撰写了《那些不曾忘记的回忆》一文。现为秦皇岛市公安作家协会会员。
核稿:韩秘宝
审稿:陈子明
编辑:张倩南 赵春莉
供稿:京视网手机台《时事快讯》秦皇岛选题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