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镇巴博物馆(散文)

作者: 京视网
发布于: 10/17/2025

文/ 鲜明

走进陕西省镇巴县博物馆四楼展厅,我的目光与心绪,被东西两壁正中央玻璃罩里的红军墨书布告及标语所吸摄了。上面书写的是:

《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

“取消一切苛捐杂税!”

“为土地归农民而战!”

“实行土地革命!”

落款为:红四军特务团政治部。

展厅里灯光柔和。在这光的烘托下,它们显得尤为凝重与夺目。此时,博物馆很是安静,就我一个参观者。馆里的工作人员,一位年轻的刘姓女同志,一边给我讲解,一边与我进行交流。

在参观完四楼展厅后,小刘同志又将我带到五楼。这儿是办公区,但在楼层东侧有一堵装饰墙,墙后有个狭窄的通道。我们走进通道后,她打开灯,轻轻地拉开墙上的金丝绒落地幕帘。一幅墨书标语——“实行土地革命”,便呈现于眼前。

与四楼的标语相比,这幅的字体还要大一些,品相似乎也好上许多。只是我心里有些不明白,为何这幅标语要珍藏于这非公共展区。但我没有问,我心想博物馆既然如此安排,自是有他们的缘由。

我逐字逐句地默诵着标语与布告,心底里却不平静起来,似乎有道闸门被打开,心潮涌动而翻腾开来。

由是,我想到了一句话。

“很简单的一些标语......,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此处所谓“收效”,应该是指底层劳动人民的阶级觉醒和革命热情吧。

镇巴的红军墨书标语与布告,是红军对于党的“六大”精神的宣传。

显然,这样的宣传在川陕苏区也是收效甚大甚广。于是,就有了沉睡的大巴山被红色革命唤醒,“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就有了苏维埃运动在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勃然而兴、红色军队迅速壮大的宏大历史叙事。

由是,我又想到了土地。

几千年来,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皆以农业文明为主体。因而,土地就是国之根本,关乎社稷江山。不知从何时起,土地成了不少王朝改良与更迭的切入口。“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农民数千年的梦。

现代的中国革命,实则为无产阶级通过其先锋队领导的农民运动。自“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伟大道路创立始,革命的首要问题就是农民以及与其密不可分的土地问题。因此,就要“实行土地革命”,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由是,我还想到了初心。

《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是党的“六大”提出的土地革命口号,其语言凝练而庄严。

那位小刘同志在与我的交流中,坦诚地说道,她惊讶于这篇九十多年前的文告所使用的诸如“统一中国、民族自决权、八小时工作制、失业救济、社会保险、累进税”等词句。

我完全理解一个年轻人的视角与认知。不过,我还是对她说,在那样的年代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正是由此得以体现,它所宣示的就是信念与初心。正是凭着这份信念与初心,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在毛泽东旗帜的指引下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才有了今日的盛世华夏。

聆听着讲解,那些故事仿佛并不久远。

——九十二年前的春天,一群红色战士,在镇巴赵家院子,用黑墨将标语和布告楷书于农舍的石灰墙上。

——红军北上。有人用刺刀和皮鞭威逼那些农民凿毁文告与标语,但穷苦的农民们却不顾安危、甚至不惜生命,用了填抹、遮盖等方式,将红军墨书墙保护起来,直至解放。

——多年的风雨侵蚀,石灰墙开始风化剥落且日显严重。于是,在文保专家的参与指导下,将石灰墙切割为二十六通墙壁板后,经修复加固增厚,收为馆藏文物。现在,修复如旧的文告与标语已为珍贵的国家级革命文物。

故事似乎还在延续,因着那份信念与初心。

不是吗?农业税的废除,扶贫攻坚战的告捷,粮食生产的“二十一连丰”,农机下乡,“村村通”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智慧农业的曙光.....

诚然,当下的农村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撂荒地杂草丛生,农民个体更多的是小私有者而不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身份,土地流转上资本变相的土地兼并......

带着满心的崇敬,也怀揣着些许的困惑,我走出了博物馆。

往东穿过几条街巷,就到了泾洋河边,走上一座桥,站在上面放眼望去,阳光正盛,河水“清且涟漪”,映着两岸葱郁的山和小城鳞次栉比的高楼,煞是好看......

作者简介

鲜明,现年六十,重庆渝中人,大学学历。退休前,在市级职业培训机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好读书,喜游历。现系重庆市老年大学散文赏析与写作班的学员。

核稿:张  望

审稿:陈子明

编辑:邓  川  沈仁桧

供稿:京视网重庆选题组

分享
  •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