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赵一曼烈士(散文)

作者: 京视网
发布于: 07/29/2025

文 / 谢建平

今年清明节我决定去宜宾赵一曼纪念馆。现在乘高铁可方便啦,从重庆北站出发一个半小时就可抵达宜宾。宜宾有“五粮液”、“蜀南竹海”等世界级名片。宜宾近些年经济社会发展得很快,一跃成为四川省第三大城市。2024年宜宾首次荣获“最具幸福感城市”!清明不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还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自从清明节被纳入国家假日后,清明节这天就习惯的成为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特别是国家法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之后,“崇尚英雄,珍爱和平”已成社会风尚!

江南的清明乍暖还寒,细雨靡靡。翠屏山四季长青,山势巍峨,树木苍翠。赵一曼纪念馆就坐落在宜宾翠屏山森林公园的山腰上,纪念馆共设三个展厅。首先进入人们眼帘得是广场中央矗立的高大雄伟的赵一曼汉白玉雕像,雕像周围摆满了花圈和花篮。赵一曼身穿东北抗日联军军服,昂首阔步,英姿飒爽,站立在暴风雨中,时刻保持着战斗的姿态。仰望烈士的雕像,仿佛看到了电影中的烈火金刚、看到了课本中血染的风采!据纪念馆馆长介绍,为了让革命烈士旳事迹代代相传,更好地弘扬赵一曼红色文化,宜宾赵一曼公园、哈尔滨一曼街的街心花园还建有赵一曼雕像。在中国,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不仅深藏着历史的符号,还珍藏着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的特殊记忆。我含泪敬读了碑文、敬献了花篮,并向赵一曼烈士三鞠躬!

赵一曼,原名李坤太(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多次使用化名),1905年生于宜宾乡村的一个封建小地主家庭。她从小目睹农民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结果到头来还是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牛马不如的日子,而地主靠剥削和压榨穷人过着“朱门酒肉臭”的生活。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在赵一曼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地烙印。她的大姐夫郑佑之,是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给赵一曼提供进步书刊,讲解革命道理,使赵一曼思想中逐步树立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新理念。赵一曼13岁时父亲去世,她姊妹八人,大哥管家,为了阻止赵一曼接受进步思想和参加进步活动,大哥烧毁了她的进步书籍而且不准她去县城读书。赵一曼从小好学习,肯动脑,意志坚强,像个“男孩子”。她与家庭做了坚决的斗争,突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在县城读女子中学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投入妇女解放运动,通过成立妇女解放同盟组织、举办夜校、帮助妇女同胞摆脱封建束缚,1926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赵一曼不畏反动势力的镇压和抓捕,冒着生命的危险,大智大勇,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思想,被女子中学开除后又转入川南中山中学继续带领同学们积极开展各项进步活动,组建进步学生团体,成为学生领袖。

1926年11月赵一曼被党组织推荐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第五期)首批女学员,她和男学员一样,摸爬滚打,苦练杀敌本领。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党中央为保护党员,积蓄培养革命力量,同年9月派她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她努力学习革命理论,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从而更加坚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坚强信念。同时,她与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共产党员陈达邦结为伉俪。1928年冬赵一曼遵照上级指示,拖着沉重的身体(怀着身孕),而且患有肺病,辞别丈夫提前回国,先后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1月赵一曼产下一子,(当天正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列宁逝世五周年,因此,取名“宁儿”。)他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继续坚持革命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迅速沦陷。党中央为了加强东北抗日的领导力量,派赵一曼同志到东北工作,临行前她将年仅两岁的儿子送到丈夫湖北亲戚家寄养,随即奔赴抗战第一线,被组织任命为满洲总工会组织部长、哈尔滨市总工会代理书记,参与和领导了著名的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并取得全面胜利,在东北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4年赵一曼担任珠河县委委员、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她能文能武,为了启发工人、妇女觉悟,他不时创作一些文艺作品在地下刊物发表,发动群众,组织青年农民反日游击队于敌人进行斗争。1935年秋赵一曼被任命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2团政治委员,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她和战友们打成一片,讲解员深情地讲述了“赵一曼粗瓷大碗的故事”(这只碗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她关心同志,平等待人,清正廉洁的事迹深深的感染了现场的所有观众。1935年11月间,赵一曼所在的团被日伪军围困与一座山间,她协助团长指挥作战,与敌激战数日,连续打退敌军6次进攻。团长让赵一曼带领部队突围,赵一曼果断地说:“你是团长,有责任将部队带出去,我来掩护!”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后在老乡家中养伤,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次负伤,昏迷被俘。刚开始时日军试图说服赵一曼,对她十分客气还为她疗伤,赵一曼在治疗期间说服了看护的警察和护士,并在他们二人得舍命相助下逃出了魔鬼的巢穴,然而日军的魔爪已笼罩了这片土地,赵一曼很快又被抓了回去。日军发现赵一曼洁净的灵魂无法浸染,给她施以酷刑,用钢针刺进手指、座老虎凳、灌辣椒水、用电击……。有时各种刑具还重复进行,逼其招供,她宁死不屈。她愤怒地说:“你们这些强盗,可以让村庄变成瓦砾,将人剁成烂泥,可消灭不了共产党人的信仰。”她受酷刑9个月腿骨碎成24块,在狱中她严词痛斥日军的侵华罪行,连日本战犯都敬佩她是“奇女子”。是的,她不仅是时代的“奇女子”,而且是古今的“奇女子”。

而我们革命阵营中的有些人,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却选择了投降。如抗联第一军军需部长胡国臣和政治部主任安光勋相继投降日军,他们为日军围剿抗联杨靖宇部出谋划策,使东北抗日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历史证明:叛徒的结果只是求得一时的苟且,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而赵一曼她是在微微星火里看到燎原火势的人,是真正的革命者!她的选项是既不能生就选择以死报效祖国。赵一曼临刑前写给儿子的信:“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在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封信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对祖国的爱和慈母的深情,今日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1936年8月2日,敌人将赵一曼游街示众后在珠河小北门杀害,她年仅31岁。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高喊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先烈为了人民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抛头颅、撒热血……。而誰又能与她相比呢?赵一曼的一生是把理想信念融入了血液里、融入了骨子里的共产党人;她的牺牲激励和坚定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她伟大光荣的一生是无数个革命烈士的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后 ,朱德元帅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赵一曼的诗《滨江抒怀》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一世忠贞兴报国。满腔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原载:重庆市合川区作家协会会刊《合川文学》杂志2025年第2期。

作者简介:

谢䢖平,陕西咸阳人。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1959年7月生,1978年3月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曾任武警某部政治部主任,大校警衔。系重庆科技学院兼职教授,有多篇论文、书法作品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其中一篇论文在国家级核心刊物《武警学院学报》发表。

核稿:张  望

审稿:陈子明

编辑:邓  川  沈仁桧

供稿:京视网重庆选题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