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合川:古圣村的三程回响(散文)

作者: 京视网
发布于: 11/11/2025

文/ 沈仁桧

在岁月褶皱里,总有一些村落像被时光妥帖安放的信笺。摊开时,既有历史的墨香,也有生活的温度。

重庆市合川区古圣村,便是这样一处让脚步慢下来、让思绪沉下去的地方。

三访古圣村,每一次都是与不同维度的它对话,也让我在“历史—生活—精神”的脉络里,读懂了这片土地的肌理。

第一次踏入古圣村,是在夏日午后的蝉鸣里。应川姐之约,她驱车带我而来。村道拐过一汪荷塘,荷叶裹着暑气舒展,粉白的太空荷花斜斜倚着,恰是“接天莲叶”最鲜活的注脚。

荷塘尽头,古圣寺的飞檐翘角悄悄探出来——这里藏着陶行知先生1939年埋下的教育火种。

彼时抗战烽烟未散,无数孩童失学流离,陶行知带着“生活即教育”的信念落脚古圣寺,创办育才学校。

他把教室设在禅房,以“教学做合一”打破书本与生活的隔阂,让穷孩子也能在劳作里识文,在自然里懂理。

川姐当起临时导游,指尖划过简陋的课桌椅:“当年先生就在这儿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屋子装的不是课,是乱世里的盼头。”

走出育才学校旧址,风掠过檐角铜铃,恍惚听见当年孩童的读书声——那是乱世里,教育托举起的一束光。初访的震撼,是触摸到“教育救国”四个字,曾在这方小村里,被实实在在地践行过。

夏末午后再临古圣,我拐进了草街渔村。

草街渔村,紧邻重庆北碚区,在G75兰海高速草街互通交叉口南300米处,刚下高速就能望见远处的草街电站。

嘉陵江在这里铺展开,江水裹着落日碎金,把江岸浸得温柔。

我寻到草街老巷里的一家小馆,点一碗本地招牌的草街豆花——嫩得像刚揉开的云,裹上红油辣子,豆香混着麻味在舌尖散开,配着江风咽下去,是最扎实的烟火气。

饭后闲坐,我和村民们唠起家常。小卖铺的阿姨坐在门口板凳上,说自己在草街开商店已经二十多个年头,是地地道道的古圣村人。

我问她:“草街还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她摩挲着板凳沿琢磨片刻,笑着摆手:“现在来还早,等春天再来!满田的五彩油菜开了,黄的、粉的、紫的,风一吹,像给土地盖了床花被子。” 

她掰着指头数四季:“咱们古圣啊,春看油菜铺金,夏赏荷、看葵花,秋天里打糍粑,冬天里吃碗热豆花 —— 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哩!”

那晚回旅馆歇脚,一只蝉竟从窗缝里飞了进来,在灯影下振翅低鸣,伴我一夜无眠。

或许对本地居民而言,古圣的底色从不是沉重的历史印记,而是这般“把寻常日子过成诗”的舒展与鲜活,藏在烟火气里,也落在四时风物中。

第三次来,是晴好的上午,我作为重庆市首批“青年大学生进乡村——乡村CEO”学员去到古圣村做实地调研。

我们来到行之研学中心,推开门,合川桃片的甜香、大漆的哑光、毛笔的墨韵裹着热气扑过来——这些体验项目,恰好对应着当年育才学校的“社会”“自然”“美术”等七个专业小组。

研学中心的墙面上,“每日四问”“二十三常能”的字牌亮着。

村书记介绍,研学中心正式运营后陆续会接待团体研学合作,后续交由专业运营公司打理,让这份文化传承更具生命力。

我在驻村工作老师的办公位看见摆着古圣村的文创品,便欣喜地展示了我们项目组之前设计的合川文创品。老师热情回应,说古圣村也正围绕陶行知纪念馆与古圣寺,筹划设计全新文创,让村庄的故事传递得更鲜活。

彼时 8 月的古圣村,向日葵开得热烈正好。驻村老师笑着说,今年的向日葵栽种得稍晚了些,不然此刻该是一片更盛的金色花海。

临走时,研学中心门口 “红韵古圣” 的木牌泛着暖光——这抹红,早已揉进村庄建设的肌理,成了传承里的一抹亮色。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古圣村的育才学校旧址,也入选了第四批 34 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

合上书页般的古圣村,三程探访像读了三篇文章:初读是历史的厚重,再读是生活的轻盈,终读是传承的温热。

这里有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火种,有草街豆花的烟火,有研学中心的掌心温度——它从不是“过去的村落”,是活着的、生长着的,把“初心”种在土里,等每一个来者,都能摘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作者简介:

沈仁桧,现就读于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合川趣行侠项目负责人。在合川求学这四年,常被合川人文历史打动。今年暑期赴合川古圣村开展调研,真切触摸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脉搏。乡村是有温度的 “活风景”,愿更多人走进乡村,看见每片土地的故事。

来源:重庆市合川区作家协会会刊《钓鱼城文学》(微信公众号)

核稿:张  望

审稿:陈子明

编辑:邓  川  沈仁桧

供稿:京视网手机台《时事快讯》重庆选题组

 

分享
  •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