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诚飘香(散文)——记全国文艺名家赋能合江文旅商采风行
文/ 曾维国

金风送爽,十月的大地被一层层金色的光辉温柔笼罩。在这个充满收获与希望的季节,山峦叠嶂的巴渝之地——四川省合江县,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醇厚的人文情怀,迎来了全国各地文艺名家的一次盛大采风活动。我作为其中一员,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乡土风情的探寻,融入这支精英队伍之中。此行的主旨,在于深入探访合江县的文旅商融合发展之路;而首站便是那闻名遐迩、世代飘香的“永兴诚酱园”。
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带着丝丝凉意,却也振奋人心。团队中的每一位名家,从饱经风霜的文化学者,到笔耕不辍的文学巨匠,再到匠心独运的艺术大师,无不精神饱满,脸上洋溢着对未知探索的期待与喜悦。大家或轻声交流,或凝神远眺,眼神中闪烁着敏锐的洞察力与艺术家的敏感。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调研采风,更是一场思想与文化的碰撞,一次对地方经济与传统产业赋能的深度思考。我们如同一群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合江这片土地的神秘面纱,尤其是那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却又饱含深厚文化内涵的“永兴诚酱园”。
从城市喧嚣过渡到乡野的宁静,窗外风景如画,广袤的田园与远处黛青的山峦交织成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当车队缓缓驶入酱园所在的区域时,我便开始放慢呼吸,试图捕捉这片土地传递给我的第一信号。目光所及,皆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痕迹。我尝试用我的眼睛,去“观八方文脉”。我并非仅限于眼前的山水,而是透过这些具体的景象,去感受合江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血脉。那片片在风中摇曳的白云,仿若承载着千里万里的故事,它们的悠远与广阔,提醒着我历史的纵深。它们轻盈地飘浮在湛蓝的天际,时而聚拢成团,时而又被微风遣散,如同岁月的低语,无声地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辉煌。
真正让我内心为之一震,感受到某种强烈召唤的,并非纯粹的自然风光,而是酱园内那独特的景观——成千上万、鳞次栉比的陶缸,它们排列整齐,古朴而庄重。每个陶缸都戴着一顶竹编的“缸帽”,这些“缸帽”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远看去,竟如同无数朵盛开在田野中的巨型花朵,铺天盖地,气势恢宏。它们并非娇艳欲滴,却散发着一种沉淀了时光的醇厚与力量。我甚至能想象到,在历史长河中,这片土地上的先人,是如何用智慧和双手,将寻常的陶土与竹篾,幻化成这般壮观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容器。它们是酿造的殿堂,是时间的容器,是合江酱文化最直观的图腾。
这时候,我的感官被另一种更为深邃、更为内敛的体验所占据。空气中,一种独特而浓郁的香气悄然弥散开来。它并非花草的芬芳,亦非果实的甘甜,而是一种深沉、醇厚、略带咸鲜的复合型香气。这种香气起初是若有若无的,但随着我们逐渐深入酱园腹地,它便愈发强烈,如同潮水般将我淹没。那是豆类发酵后所特有的,带着古老记忆的“乌雨花香”。这“乌雨”并非真实的雨水,而是一种意象化的表达,或许是指酱缸内发酵液的深沉色泽,又或是其内蕴的,如同雨水滋润万物般的力量。这种香气,仿佛能穿透我的耳膜,直抵我的心扉,它细腻而复杂,饱含着阳光的炽热、微生物的神秘、时间的沉淀以及匠人的心血。它唤醒了我深层的嗅觉记忆,也激发了我对中华美食文化源头的无限遐想。在这视觉与嗅觉的双重冲击下,我的思绪如同打开了闸门的河流,奔腾不息。各种画面与想法在我的脑海中交织,我开始“浮想联翩”。那些关于传统工艺的纪录片片段,那些关于古老食谱的记载,那些关于先人智慧的传说,都与眼前这片酱园的景象完美融合。我看到了历史的缩影,也看到了生命的奇迹。这些“画面思绪万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这并非仅仅是一个生产食品的工厂,而是一处活生生的文化博物馆,一个传承着民族味觉记忆的圣地……

我深感此地所蕴含的“美景”,不仅是外在的壮丽,更是内在的精深。这种美,源于千百年不变的“匠心精神”。我仿佛能看到,每一位酱园的工人,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俯身于酱缸之间,目光专注而虔诚。他们对时间有着异乎寻常的耐心,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对品质有着不容置疑的坚守。这种精神,是超越物质利益的,它是一种对传统技艺的敬畏,对食材生命的尊重,对最终产品负责的承诺。它就在我眼前,触手可及,震撼着我的心灵,也启发着我对现代社会浮躁心态的反思。
合江,这片富饶的土地,孕育了无数宝贵的资源,而“永兴诚酱园”所传承的,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代表着“合江传承名品”,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更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符号,一种舌尖上的历史。品尝过永兴诚的酱料,便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健康美味精品”——它纯粹而浓郁,既能提升菜肴的鲜香,又能赋予食材深沉的底蕴。这种精品,得益于合江独特的气候、水土以及世代相传的秘方,更离不开“永兴诚的人品”。 是的,“人品”是比产品更重要的基石。永兴诚不仅仅是在酿造酱油,更是在酿造企业的品格。他们对原料的严苛筛选,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对消费者健康的负责态度,无一不彰显着其深厚的企业道德与人文关怀。这种“人品”融入了每一滴酱油之中,使其拥有了灵魂,也赢得了口碑。因此,永兴诚的酱香,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信任的传递,一种文化的认同。
百年以来,永兴诚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初心,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前行。更令人欣慰的是,这家百年老字号并非墨守成规,它懂得在传承中谋求创新,用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工艺,因此才能做到“百年传承有新人”。这些新人,他们带着对传统手艺的敬意,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将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注入到古老的酱缸之中,让传统焕发新生。在永兴诚,我看到了“诚信做事有能人”。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员工,他们都将“诚信”奉为圭臬,言必信,行必果。这种诚信,不仅体现在对外的商业合作中,更渗透在对内的人文关怀里。他们相信,只有秉持一颗真诚的心,才能酿造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产品。而每一项决策,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那些“能人”的智慧与汗水。他们是技艺的传承者,是创新的实践者,更是企业文化的守护者。当然,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坚实的领导核心,“永兴必有带头人”。正是这位或这些富有远见卓识的带头人,如同航船的舵手,指引着永兴诚在波澜壮阔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永兴诚的成功,也绝非孤立的个案。它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企业发展靠政策”。在如今这个时代,政府的宏观调控、产业扶持政策,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合江县政府,以其前瞻性的眼光和务实的作风,为永兴诚乃至整个文旅商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宣传推广,政府积极搭建平台,鼓励企业将传统产业与现代文化创意相融合。这便是“文创产业新赛道”的生动实践。永兴诚不仅仅生产酱油,更将酱油文化、酱园风情打造成一种独特的文创产品和旅游体验。它让消费者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这种融合发展,无疑为地方经济开辟了全新的增长点,也让文旅开创了新风貌。昔日单一的农业或工业生产,如今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属性、旅游价值,吸引着八方来客,共同品味合江的独特魅力。
放眼古今,穿越时空,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那便是“古住今来初心在”。永兴诚的“初心”,是为百姓提供健康的美味,是传承祖辈的酿造智慧,是守护那份独特的酱香。正是这份初心,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清醒与定力,不为眼前的浮华所动摇,只为心中那份对品质的执着而奋斗。这份执着,最终酿成了人人称赞的“棈品力作人人爱”。永兴诚的酱油,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更是一件艺术品,一件饱含匠心与岁月精华的“力作”。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赢得了万千消费者的真心喜爱。这种“人人爱”,是对永兴诚百年坚守的最高褒奖,也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无限期许。而这美好的图景,离不开“政企同行路更宽”的良好局面。
此行的尾声,我的心中涌动着对永兴诚,乃至整个合江未来无限美好的祝愿。这些祝愿,凝聚成了几个掷地有声的字眼,它们不仅是企业名称的拆解,更是其核心价值观的提炼。
“永”远,永兴诚都将坚定不移地跟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跟着那些正确的指引,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迷失方向。
“兴”旺,合江的文化旅游和商业发展必将不可阻挡地走向繁荣兴旺,而永兴诚也将乘风破浪,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诚”信,这是立业之本,也是兴业之魂。永兴诚将永远秉持诚信经营的原则,以真诚之心,招徕四面八方的财源,赢得八方宾客的信任与赞誉。
“好”酱,最终,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坚守、所有的创新,都将汇聚成那一句最朴实而又最深刻的期盼:愿永兴诚的“好酱”,永远带着它醇厚的芬芳,飘香万里,走进千家万户的厨房,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也成为合江的一张靓丽名片,永世流传……

作者简介:
曾维国,1959年6月生,重庆市大渡口区人。中共党员。从事基层党务工作30年。2015年加入重庆市大渡口区作家协会,2017年加入重庆市作家协会。2023年加入市散文学会,任重庆市散文学会理事。期间,先后在《大渡口报》《重钢报》《长征报》《重庆日报》《重庆散文》等报刊和文学网络媒体,发表诗词、散文和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100余万字。编著的法律宣传书籍《陪审员感悟》,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的热情好评。
核稿:张 望
审稿:陈子明
编辑:邓 川 沈仁桧
供稿:京视网手机台《时事快讯》重庆选题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