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丹心映合江(散文)

作者: 京视网
发布于: 11/03/2025

文/ 杨渝

时维深秋,我随“全国文艺名家赋能合江文旅商采风行”踏上这片川南厚土。同行的皆是文人墨客,我们相约以笔墨为舟,共渡这一程山水相逢。

初见合江,恍若故地重游。这里的山形水势,与重庆何其相似——同样是群山叠翠,同样是两江交汇。直到看见合江码头,我才懂得这片土地的独有韵致。

赤水河自黔北密林奔涌而来,水色清碧如翡翠;长江从巴山蜀水浩荡而至,水色浑黄如土地。两水在此相拥,清浊分明处,仿佛天地初开的界限。这景象让我想起重庆的朝天门,却比之更多三分缠绵、七分诗意。当地的人说:“两条江流到我们这里,就成了一家人。”这话朴实,却说透了合江的魂——包容,让不同的水流找到共同的归途。

带着两江交汇处的万千思绪,我们循着一缕独特的醇香,走进了合江永兴诚酱油博览园。 园里时光仿佛慢了脚步。还未走进晒场,先被空气中浮动的豆香包裹。那香气醇厚绵长,像是把千余个日夜的阳光雨露都封存在陶缸里。

老师傅掀开酱缸的竹盖,深褐色的酱坯在秋阳下泛着绸缎般的光泽。“要晒足一千个日头哩。”他伸手试了试温度,动作轻柔如抚婴孩。在这个什么都求快的年代,还有人愿意用三年光阴等待一缸酱油的成熟,这份坚守,何尝不是另一种“丹心”?

我忽然懂了合江人的性情。就像这酱油,不急不躁,在时光的沉淀中修炼出生命的真味。同行的老作家感慨:“这哪里是做酱,分明是一场修行。”

告别酱园的沉静时光,我们继续前行,不觉已置身于尧坝古镇的悠悠岁月中。 古镇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走在上面,脚步声在巷弄间回响,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商铺的旗幡在风中轻摇,手工酱菜铺里传来叮当声,一切都保持着生活本来的样子。

就在这烟火人间的中心,中共赤合特支联络站旧址静静伫立。木结构的房屋,门槛已被往来脚步磨出木质本色。站在天井里,我仿佛听见八十多年前中共地下工作者压低的交谈,看见油灯下他们书写情报时坚定的侧影。

那些年轻的生命,曾在这座古镇的掩护下为理想燃烧。他们的热血,与古镇的红砂岩、与家家户户门楣上的红春联,融成了同一种颜色——那是信仰的颜色,是永不褪色的“丹心”。

从厚重的历史记忆中走出,合江的市井烟火更显温暖可贵。 在合江的二日,处处感受到血脉相连的亲切。餐馆老板听说我们来自重庆,总要添一碟泡菜;街边卖荔枝的阿婆硬往我们手里塞几颗:“尝尝嘛,我们合江的荔枝最甜。”

这种一脉相承的亲热,是只有川渝人才懂的乡情。我们说着同样的方言,嗜好同样的麻辣,连笑起来眼角的纹路都如此相似。原来地理的界碑从来划不断文化的根脉,我们的魂,本就同源同流。

临别之际,我特意重访两江口。 夕阳给交汇的江水镀上金边,那条清晰的分界线渐渐模糊,最终融成一体,向着长江下游浩荡而去——那里,是重庆的方向。

我带走了合江的荔枝甜、酱油香,带走了古镇的记忆、江风的温度。合江于我,不再是他乡。我们都是长江养育的儿女,在各自的山川里,映照着同一轮明月。

这趟采风,我寻回的不只是写作的素材,更是遗落在两江口的半个乡愁。赤水长流,丹心永驻,这大概就是合江留给每个游子最温暖的印记……

作者简介

杨渝,1971年生于重庆。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高级会计师,国家注册一级造价工程师,重庆市综合评标专家库专家。长期从事财务管理及项目招投标工作,曾任多家大型企业财务总监及投资总监。2025年10月加入重庆市散文学会。

核稿:张  望

审稿:陈子明

编辑:邓  川  沈仁桧

供稿:京视网手机台《时事快讯》重庆选题组

分享
  •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