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合川临渡学校:一束书写蜕变的教育之光(散文)
文/ 张诗彬
在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街道临渡村的青山绿水间,小安溪如一条灵动的玉带绕村而过,合川区临渡学校坐落其间。在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既书写着育人的坚守,也绽放着文学与家国情怀的光芒。
学校大门外,“崇德循法、临心渡人”的八字校训如北斗引航,昭显育人初心。“临心渡人”既巧妙呼应地名,更蕴含着学校以心为舟、渡人向正的教育追求。而“正品立行、宽厚包容”的校风,“春风化雨、因材施教”的教风,“三省立身,自觉觉人”的学风,共同构成了这所专门学校独特的精神图谱,彰显出其在育人领域的鲜明特色。
踏入校园,宁静与庄严的气息扑面而来。精致温暖的校舍是孩子们安放心灵的港湾,处处弥漫的浓厚文化氛围,则是净化心灵的福地。文化墙、展板橱窗里,是师生们昂扬的精神风貌;功能室与宿舍中,是有序且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在这里,特色科目的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实现了知行合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也在此得到了生动实践。而校园里最新的亮色,来自“铭记历史,强国有我”征文活动的累累硕果——孩子们用文字倾诉对祖国的热爱,抒发对祖国富强的自豪,表达对浴血奋战先辈的崇敬,字里行间满是“立志报国,强国有我”的坚强决心。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荣誉背后,是他们思想的蜕变与精神的成长。
这份成长,离不开老师们爱的温暖、包容与接纳。
在临渡学校,教师们以春风化雨的姿态,给予孩子们重新出发的勇气;以宽厚包容的胸怀,接纳孩子们过往的迷茫。正是这份不带偏见的爱,成为孩子们蜕变的基石。从1980年到2025年,四十五载光阴里,学校始终秉持“崇德循法”的教育管理模式,以“教转一个孩子、挽救一个家庭、托起一片希望”为目标,成功为4000余名孩子重塑心灵,助他们在人生的迷途中找到新的坐标。这背后,是学校对“树人”事业的坚守。学校书记程佳、副校长罗翔、邓川详细介绍了学校“孟母三迁”式的建校历史、科学的管理体系与富有成效的教育体系,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一“灵魂工程”的伟大与艰辛。
作为一名有着两年基础教育、八年职业教育经历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育人之路的艰辛与责任重大。在临渡学校,我看到了教育者们以心为桥、以爱为帆的付出,也看到了孩子们在历史浸润与家国情怀滋养下的蜕变与成长。遂赋词一阙,以对师生们的灵魂共建致以崇高敬意!
[破阵子] 临心渡远航
教育点燃信仰,爱心暖透迷茫。
粉笔轻圈疑义处,细语融化心底霜。
灯痕刻鬓旁。
旧迹何须挂齿,新程尚可昂扬。
且趁春风舒羽翼,重塑今朝磊落郎。
临心渡远航。
2025年9月29日访临渡学校感怀
愿临渡学校继续在小安溪畔书写教育的诗意与担当,让“铭记历史,强国有我”的信念与“临心渡人”的教育温度交织成光,为孩子们的成长引航。也愿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带着这份力量,驶向人生广阔的远方。
来源:重庆市合川区作家协会会刊《钓鱼城文学》(微信公众号)
作者简介
张诗彬(张平),笔名素墨。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诗刊子曰诗社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合川区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合川区诗词学会会员。喜欢文字,散文诗歌及古诗词,作品多刊登在《西南文学》《大中华文学》以及各家网络平台。部分作品被重庆电视台,合川电视台“合川之声”诵读播报。散文诗《太阳底下最圣洁的灵魂》2019年刊登在中国劳动导报。
核稿:张 望
审稿:陈子明
编辑:邓 川 沈仁桧
供稿:京视网重庆选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