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散文三章)
文/ 刘明波
松风晚唱
我曾到过北国边陲的兴安岭。那从铺满黑土地的松林中呼啸而过的松风,像一首磅礴的交响曲。在这首交响曲中,我听到的,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我也避暑于西南的利川小镇苏马荡。小居在松林环抱的生态楼院,那从层层绿意的松林间轻拂而过的松风,像一首清新的小诗。在这首诗中,我读到的,是莺歌燕舞,潺潺流水,层林尽染。
夏日的苏马荡,最美的,是随手可触的松林,最宜人的,是林间松风。它温柔地,从松林中飘出,拂面而过,像女人的轻抚。
随着晨曦从苏马荡的山颠升起,风,从林中醒来。它从松林中飘然而出,轻盈灵动。于是,百鸟开始在林中晓唱,鱼虾开始在溪涧嬉戏,松鼠开始在枝间追逐,流霞开始在高天舞动。
当艳阳高悬于中天,风轻拂于松林之间,它用自己自豪的海拔高度,将苏马荡夏日的暑热稀释。随手捧一把,手中满满的,便是春日的温柔,秋日的清凉。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当晚霞映红松林之时,那从林中透出的晚风。它像七彩的歌谣,吟唱着苏马荡古老的传说,以及而今避暑胜地的凡尘烟火和人间清欢。
伴随着松林晚风飘来的,是润厚的胡琴声,琴声正诉说着,洪湖浪花拍打荷叶野鸭的随想。
一缕茉莉花的茶香,在松风中浮动,饮者那陶醉的微笑,是否正回忆着,蜀都锦江河畔茶舍,那悠闲的时光。
林边空坝的卡拉OK,歌者们以松风为韵律,深情地演唱着毛泽东在湘江橘子洲头书写的宏美诗章。
广场舞的乐声被晚风奏响,它将渝州两江交汇的壮美和火锅麻辣鲜香的豪放,组合成了摇摆的节奏,避暑的惬意,在舞动中释放。
而远处的暮色中,那十里杜鹃长廊边上的映山红,正伴随着江西老俵们风中漫步的身影,悄然绽放……
折一段松枝作笔,蘸满松林晚风,我将这来至华夏四面八方的人文和风情,描绘在了,苏马荡那人间清暑殿,唯美殿堂上。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过客。
而利川的苏马荡,便是我旅行中的客栈。每年的夏天,我都将会在这里小憩,听松风唱晚,看彩霞漫天。
琼海暖冬随想曲
面朝大海,我思绪中飘飞的灵感,将清澜湾的排排浪花,翻译成了一行行,春暖花开的诗句。我以暖暖的阳光为笔,将这诗句抄录在了,琼海冬日的沙滩上。
赤足,漫步于柔软的沙滩,轻踏微微翻涌的海浪。畅怀的情思,不经意间将足印和浪花,化成了一枚一枚的音符,在海风的伴奏下,将沙滩上,刚抄录的诗句,谱成了一段段,南海温暖的小曲。
谱一段高天上的流云,让它在南海的上空,随暖风飘逸。冬日的暖阳,透过高天流云,洒在银色的沙滩。踏浪的人啊,唱着度假的欢歌,追逐着温暖的阳光,和流云同行。
谱一段清清的万泉河水,让它穿流在琼州大地。透过清澈的河水,你或许可以寻找到,当年红军,在冬日温暖的河水中,濯足沐衣的身影。五指山下的红军呵,曾用红色的传承,点燃星星之火,把一树树红棉,燃烧成灿灿琼花,让冬日的海南,温暖如春。
谱一段渔家姑娘在海边。头上的竹笠,手中的竹梭,木架上的鱼网。快门声中,渔家姑娘被冬日暖风吹红的笑脸,是否正憧憬着,鱼儿满舱的丰收希望。
谱一段军港之夜静悄悄。轻轻摇动的海浪,把归港的战舰,拥入温暖怀抱。它用摇篮曲,让梦中的水兵,把南海的温暖,遥寄给了,寒地的母亲。
谱一段请到天涯海角来。天涯海角的热情,已越过了海峡,将请柬,发向了祖国的四面和八方,因为海南岛上,四季春光。
把这一段段南海小曲,组合成了一首,宏大的《琼海暖冬随想曲》。我放歌,在海南岛上。
迎面拂过一阵海风,带着歌的暖意,那正是这首,我刚刚编写的琼海暖冬随想曲。它温暖了五指山,温暖了万泉河,温暖了海风,温暖了海浪,温暖了沙滩,温暖了椰林,也温暖了,我自己。
踏着轻浪,继续前行。
赤足走在南国的海滩上,思绪飞扬。在椰风浪琴的伴奏下,我不知不觉,又唱起了这首,琼海暖冬随想曲。
它,把海南的冬,揽温暖入怀。
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湘音湘情
高铁,用五个小时,将渝州和长沙,紧紧连在了一起。
都说湖广熟,天下足。望着江南水乡,那一望无际的富饶平原,我寻思:当年,岳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理念,抛下富饶的家乡和亲人,头戴红五星,加入二野军大,跟随刘邓大军,来到贫瘠的西南山城,并奉献一生!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站在毛泽东书写的“爱晚亭”红色牌匾下,远眺橘子洲头毛泽东的巨石雕像。伟人深邃的目光凝视着湘江两岸,他是否正回忆着,那红军强渡湘江烈士的鲜血和他的诗词染红的红叶。我不禁轻声吟诵:“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来到伟人的雕像下,女儿亲切地挽着她舅舅、舅妈、大姨和我们,留下了一张张网红照。在她灿烂的笑靥中,我读懂了她对亲人们千里相送的感激之情。
当年,岳父为了红色的理想,离开了家乡洞庭湖。而今,女儿为了读研就学,又来到了湘江之畔的岳麓山。恍惚间,我感到了一种轮回。
这根用“中国红”编成的轮回之线啊,将过去和现在,将先人们为国为民的无疆大爱,和我们亲情相牵的情爱,编成了一个个新的轮回,并将在血脉的传承中,一代一代,编织到永远……
于是,从湘江到沅江,从岳麓山到洞庭湖;从湘酒到湘菜,从芙蓉烟到君山茶。一杯杯,一声声,尽是老家亲人们的乡音和乡情。
祖坟前,我们用岳父的嘱托和我们的缅怀,点燃了一炷炷香。香雾中,我仿佛听到了爷爷奶奶对我们喃喃的祝福。
返渝的列车上,我们和哥哥嫂嫂姐姐们,共同哼起了那首《乡音乡情》:一声声乡音,一缕缕乡情,时时刻刻,萦绕在我的心窝……
作者简介:
刘明波,1963年5月生,笔名疏影,号岁寒斋主,重庆人。重庆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重庆市老年大学散文赏析与写作班学员。斋语:用诗文和墨香传递民族文化。
核稿:张 望
审稿:陈子明
编辑:邓 川 沈仁桧
供稿:京视网重庆选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