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映瓷韵”古陶瓷修复活动于彭友善 彭友贤旧居馆举行

作者: 京视网
发布于: 10/09/2025

为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景漂在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过上一个难忘而有意义的节日,于2025 年 9 月 29 日,由珠山区总工会、珠山区马鞍岭景漂工会委员会、景漂流动党员陶源谷党支部联合主办的 “双节映瓷韵 非遗补隙待月圆” 古陶瓷修复体验活动,在 “彭友善、彭友贤” 旧居纪念馆顺利开展。活动中,除了数十名景漂职工外,还有洋漂友人一同参与了沉浸式体验古陶瓷修复的非遗魅力。

金秋的“彭友善、彭友贤” 旧居纪念馆内,每间展厅都珍藏着各个朝代的青花残瓷,显得十分清雅,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了千百年前。大家在马鞍岭景漂工会主席孟铃烁的带领讲解下,在这一片陶瓷文化的世界里,聆听着每一块古瓷片的生命和历史背景、工艺特点,以及瓷片背后流传的制瓷故事。瓷片里的画、瓷片里的诗,都可以让景漂们身临其境感受着瓷器在历史长河中的成长与不断完善。

活动伊始,区总工会四级调研员林荔景和景漂们一起互动交流,并了解了景漂在景德镇的工作和生活等。在进入双节核心的残瓷修复体验环节时,专业陶瓷修复老师为景漂们系统讲解古陶瓷修复的每个流程,从器物清理、损伤评估,到粘接、补配、打磨等关键步骤,逐一拆解操作要点与安全注意事项。讲解结束后,工作人员为每位体验者分发修复工具及待修复的陶瓷。老师诠释修复理念,示范修复操作,体验者细心聆听,眼神中充满对非遗修复技艺的渴求,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开启修复之旅。

体验者们积极投入到修复实践中。大家充分发挥所学所知,小心翼翼的按照老师指导的步骤逐步操作。来自韩国的洋漂朴珠希热情高涨,时而遵循修复流程上手实践,时而向老师请教操作中遇到的疑问,时而和左右交流修复心得。经过老师的多次指导与体验者的反复修整,每位体验者都成功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古陶瓷修复作品,切实体验到修复技艺的独特魅力,让残瓷不残,如中秋的月亮一样完美。

在修复实践的间隙,景漂职工黄兰,深受活动氛围与双节意境的感染,即兴创作两首绝句,以文字定格本次活动的美好意义。

《乙巳中秋学补青花瓷》

幽村古韵雅中秋,补一残瓷冰月酬。

酬月冰瓷残一补,秋中雅韵古村幽。

黄兰说,因孟铃烁主席介绍残瓷时,讲到一片写有回文诗的瓷片时,觉得挺有趣的,便也写了一首。诗中既体现出古村中秋的清幽景致,又将修复残瓷与中秋月色相融合,尽显修复体验的雅趣。

《庆双节》

珠山才俊庆双节,正是金秋火热中。

不问景漂思何处,长宵月下一旗红。

生动描绘了景漂职工齐聚庆双节的热情场景,传递出景漂对景德镇的深厚情感和对中秋的团圆之意,更体现出大家因生活在繁荣强大的祖国而自豪与骄傲。

本次活动的亮点不仅在于非遗技艺的沉浸式体验,更体现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情感共鸣。一方面,洋漂职工的积极参与为活动注入了国际视角,朴珠希等洋漂友人参与探索古陶瓷修复技艺,在实践中感受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既让古陶瓷修复这一非遗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也彰显了景德镇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的千年瓷都品质。另一方面,黄兰的即兴诗作成为活动的 “文化点睛之笔”。诗作以活动场景为依托、以双节情感为内核,既展现了景漂职工的文化素养,也让活动从 “技艺体验” 升华为 “文化共鸣”,让非遗传承更具温度与感染力。

此次古陶瓷修复体验活动,为景漂职工与洋漂友人搭建了一个感受非遗文化、交流互动的平台。景漂们暂时卸下繁忙的工作压力,在亲手修复古陶瓷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景德镇瓷器文化的历史底蕴与传承价值。未来,珠山区总工会将继续以职工需求为导向,积极策划并开展更多团结、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景漂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凝聚职工力量,助力其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姿态投身于景德镇陶瓷事业高质量发展之中。

(图/文 马鞍岭景漂工会宣传部陈星波 黄兰)

分享
  •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