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望梁衡先生(散文)
文 / 谢建平
梁衡先生是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他从最基层的驻站记者开始,在他三十八年的工作生涯中,担任过记者、作家、学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他在多重身份中交织前行,不管是哪种身份他都成就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人们在介绍他的身份时,总是在官职前加上“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梁衡先生始终能以记者敏锐的视角观察社会和生活,以官员的责任和担当对待国家和人民,以学者的工作态度和渊博的知识分析研究政治、历史 、学术问题。梁衡先生的文章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他是把这三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在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二人。”
我是今年年初开始拜读梁衡先生著作的。梁衡先生的文章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特别适合教学,他的文章还教人“怎样做人、怎样做官、怎样写文章”,他还成功地践行了用文学翻译政治的写作手法,特别是《蒋巷村共产主义旳猜想》,这些闪光的思想,行动的指引,赋有大美的文字时刻激荡和震撼着我的灵魂,我不写不为“快”。
1982年梁衡先生创作的散文《晋祠》在《光明日报》发表,当年就被选入十二年制中学《语文》教材。至此以后,梁衡先生有七十余篇文章先后选入人教版的各类《语文》教材和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我们在八九十年代读过《晋祠》的人,又有哪一个不想去山西一睹晋祠的风采呢?在21世纪初学过《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和《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孩子,又有哪一个不为周恩来、瞿秋白的人格所感染,不对居里夫人的执着坚忍心生敬仰呢?这些课文已成为经典,文中的人和事已成为我们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深刻记忆。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全国范围内先后编写、使用过十套中、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是“文革”以后,每套《语文》教材大约使用十年,而且每次要更换30%-40%的篇目。那么,梁衡先生的文章为什么从来没有缺席过?而且大学,中小学,甚至幼儿教育都能适应,尤其是在《语文》教材改革过程中都还有那么多的文章被选入呢?一是梁衡先生的文章取材广泛、立意高远、意境宏阔、字句精美,便于理解,便于借鉴;二是他的文章思想性强,往往着眼于“大事、大情、大理”,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三是语文教育虽不是政治教育、德育教育,但育人的功能不可小觑。梁衡先生的人物散文可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使描写山川景物、歌咏四季的散文也给予学生爱国情感的熏陶和社会生活的赞美;四是梁衡先生是布局谋篇、引经据典、哲理式推理的高手和典型。因此,梁衡先生比较多的文章被选入《语文》教材是必然的。
梁衡先生在《美文是怎样写成的》一文中说:“中国古代留下的文章不知有多少,如果让我在古今文章中选一篇最好的,只需忍痛选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回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这是一个伟人的后期作品,是他一生的思想结晶。《岳阳楼记》并不是范仲淹在岳阳楼上所作,范仲淹是借岳阳楼的万千气象将做人的标准和政治理想,以及他一生的政治波涛和所感所悟,借题发挥,写成了这篇千古不朽的散文。我中学时从课本上读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把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起,而且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特别是用排偶作景物对比的写法更是美不胜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但当时,我对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言,也还只停留在喊喊口号而已。
梁衡先生把仅仅368字的《岳阳楼记》放在当今历史的背景下,用共产党人的政治观和人生观解读为:做人要有“独立、理性、牺牲的人生之美”;做官要有“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的责任和使命。他还通过这篇千古传诵的范文总结和提练出了做文章的标准和要领,即:“一文、二为、三境、五诀”。具体解释为:“一文”是指文采。“二为”是指写文章的目的,一是为思想而写,二是为美而写,既要有思想,又要有美感。“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美,或曰三个境界,即:一是景物之美,描写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谓之意境;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让人心服口服,谓之“理境”,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五诀”,即:“形、事、情、理、典”是指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这一切,都得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梁衡先生不但精于写文章,还致力于写作理论的研究,他精辟的“一文、二为、三境、五诀”把文学创作这么复杂的问题化为便于操作了。梁衡先生不但是我们的人生导师,也是我们文学欣赏与创作的导师。
梁衡先生有很多文章都是政治散文。他在《蒋巷村共产主义的猜想》中谈到了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他通过参观马克思故居和纪念馆,从源头考察和研究《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关于共产主义提出的初衷和时代背景。他说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在160多年前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推演出的一种理想社会,谁也没见过,是一张蓝图。恩格斯具体地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给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为了寻求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先贤们相信它,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相信他,于是许多国家成立了共产党组织,叫国际共运。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的努力奋斗,有过最初级、解放版的共产主义(因为要求不高很快就实现了),后来经过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就破产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我国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和努力,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日子越来越好,也出现了像梁衡先生所猜想的各种乡村版本的共产主义,如华西村、南街村、大寨等。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经济社会进入了高质量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我国的很多城市进入了繁荣城市的行列。特别是雄安新区的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我国城市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这是不是可以说,就是猜想中的城市共产主义呢?近年来,我国扶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实践,涌现出了像蒋巷村这样共富、文明、和谐、绿色的乡村建设典型,这是更高级别的乡村版本的共产主义;但都是对共产主义的接近,也都是对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巨大贡献。
梁衡先生在《蒋巷村共产主义旳猜想》一文中讲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凡是科学都是从猜想开始的;而且从猜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都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甚至要经过若干代人的斗争和牺牲才能取得,一旦变成现实就是科学的胜利、历史的进步。我们通过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在奋斗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在不断的追求中获得了更大的幸福。
梁衡先生是文坛大家,其思想、其文采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书犹人也,拜读梁衡先生的书,如同拜望梁衡先生。
作者简介:
谢䢖平,陕西咸阳人。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1959年7月生,1978年3月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曾任武警某部政治部主任,大校警衔。系重庆科技学院兼职教授,有多篇论文、书法作品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其中一篇论文在国家级核心刊物《武警学院学报》发表。
核稿:张 望
审稿:陈子明
编辑:邓 川 沈仁桧
供稿:京视网重庆选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