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山行思录(随笔)

作者: 京视网
发布于: 08/29/2025

文/杨渝

重庆城的暑气,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人牢牢困在蒸腾的热浪里。收拾几件薄衫,扣上草帽,我再次踏上通往武隆仙女山之路。退休后的日子,似乎对热格外不耐,连远行的念头都被烈日烤得蔫了。幸而,山上的避暑小屋如同一个清凉的承诺,而仙女山那幽幽的凉意,总能熨平心头的燥热,引我步入“慢”的节奏。

仙女山镇,静卧在武陵山脉东北一隅。这里,盛夏的气温不过二十度上下,山风习习,与山下火炉般的重庆判若云泥。闻名遐迩的国家AAAAA级景区——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便栖息于此。那尊形似起舞仙女的天然石峰,是这片200平方公里森林草场、湿地湖泊的灵魂地标,也令其荣膺“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的美誉。此行,我决心探访朋友们口中念念不忘的“波浪公路”与“森林之眼”。

清晨六点,薄雾未散,我与三两老友已行至波浪公路的起点。这条被誉为“最美公路”的奇径,全长约三公里,依山势起伏,落差近三百米。远望,它真如一条蛰伏的巨龙,在翠色的山脊间蜿蜒游走,晨霭为其披上朦胧的纱衣。不多时,朝阳的金梭穿透雾气,精准地洒落路面,起伏的公路瞬间被镀上流动的金箔,光影交错,美得令人屏息。我们弃车徒步,让双足去感受大地的脉动。行走其上,身体本能地随之律动:上坡微倾,下坡略仰,竟似重温儿时跷跷板的纯粹欢愉。这高高低低、连绵不断的“波浪”,轻柔地托举着我们。当脚步踏上某个波峰,眼前豁然洞开——公路两侧,嫩绿的高山草甸如巨大的绒毯,在晨光中无尽铺展,与远山、密林共同勾勒出一幅宁静和谐的油画。几匹骏马悠然点缀其间,低头啃食着缀满露珠的青草。微风送来松针的清冽与野花的幽甜,涤荡心肺。不知不觉,步履缓了,心绪却澄澈起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起伏的公路,恰似王维笔下禅悟的路径,教我懂得“生命的丰厚恰在于曲折蜿蜒”。年轻时总以为前路该是笔直的坦途,奋力冲刺。走过半生方悟,没有哪一段跋涉是徒劳:上坡的艰辛磨砺筋骨,下坡的轻快滋养心神,平缓处的从容沉淀智慧,转弯处的惊喜点亮旅程。如今,何必再匆匆?学会欣赏每一帧沿途的风光,享受行走本身的过程,便是岁月赋予的从容。

午后,阳光透过林隙,我们步入“森林之眼”的领地。这座高41米的塔,是树顶漫步营地的灵魂,其独特的十二边形“小蛮腰”设计,720米的螺旋步道,皆以环保钢木构筑,悄然融入莽莽林海,践行着“无痕山林”的智慧。它静立如一位阅尽沧桑的智者。我们沿着盘旋的步道徐徐攀登,视野渐次开阔。及至塔顶,豁然开朗——脚下是波涛般涌动的苍翠树冠,远处是绵延如黛的层峦叠嶂,洁白的云絮仿佛触手可及。山风掠过耳畔,裹挟着森林深处最纯净的松脂与泥土的芬芳,顷刻间洗尽了尘世喧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此刻凭栏四望,方解王维为何以“返景入深林”照见超脱世俗的本心。这拔地而起的高度,骤然让人领悟:人生许多困顿,原需换一个视角方能释然。年轻时只顾埋头赶路,唯恐错失;而今登临高处回望,方觉诸多执念,不过是飘散山间的一缕云烟。下塔时,我们选择了悬空栈道。穿行于林冠之间,宛如化身飞鸟。低头,是层层叠叠、深浅不一的绿意;仰首,是澄澈如洗的湛蓝天幕。阳光被茂密的枝叶筛过,在木质步道上投下跳跃的金斑。一枚松果“啪嗒”坠落,在栈道上顽皮地弹跳几下,最终隐入深草的怀抱。行走其上,真如漫步云端。

暮色四合,回到山居小屋。站在露台上远眺,山影渐次融入深蓝。厨房飘来腊肉与新采菌菇的暖香,是山间最朴实的馈赠。夜色深沉,星河低垂,竟比城里的霓虹更觉亲近。邻室老友在阳台上对坐品茗,瓷杯轻碰的脆响,应和着草丛里不知疲倦的虫鸣,谱成一首安眠的山间小夜曲。

仙女山的魔力,便在这“慢”与“静”中无声流淌。它教我懂得,退休光阴并非终点,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启。无需再追赶什么,只需如这山间行旅:在波浪公路的起伏中,欣然接纳生命的每一种律动;于森林之眼的高处,以更辽阔的心境,拥抱过往与未来。山水养心,终不过是教人循着自然的呼吸,找回生命本真的节奏。

作者简介:

杨渝,汉族,1971年生于重庆。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高级会计师,国家注册一级造价工程师,重庆市综合评标专家库专家。长期从事财务管理及项目招投标工作,曾任多家大型企业财务总监及投资总监,现系重庆市老年大学散文赏析与写作班学员。初涉写作而心有所悦,愿以文字记录生活,以真诚回报岁月。

核稿:张  望

审稿:陈子明

编辑:邓  川  沈仁桧

供稿:京视网重庆选题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