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流而上:贵州长顺县擘画黔中崛起新支点

作者: 京视网
发布于: 08/01/2025

在黔南大地,一座毗邻贵阳贵安的小城正迸发出蓬勃生机。长顺县,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清晰的产业布局,正在黔中经济区版图上勾勒出一条“围农兴工、促旅聚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作为黔中核心城市群的重要拓展区,长顺县坐拥“50分钟直达贵阳龙洞堡机场”的黄金通道。惠兴、都香、花安、乌长四条高速穿境而过,构建起“内优外快”的立体交通网。半小时经济圈覆盖300万人口,一小时辐射范围更达1200万人。伴随贵州“强省会”战略深入推进,长顺借势发力,加速融入贵阳-贵安都市圈,将区位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近年来,长顺县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立足自身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在经济建设、产业培育、文旅融合等领域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兼具地方特色与发展活力的奋进之路。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质效双升态势显现

2024年,长顺县经济成绩单亮点纷呈: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3.37亿元,同比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为20.05:28.02:51.93,第三产业占比超五成,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农业总产值37.55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42.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17.8%,呈现“工农并进”良好态势。

2025年一季度,发展势头持续向好,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保持6%左右增速,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为全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体系特色鲜明,三产融合赋能发展

长顺县以“围农兴工”战略为引领,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农业领域,“1+2+N”产业体系成效显著,优质稻年种植11万亩以上,油菜种植12.5万亩,生猪出栏18.27万头,绿壳蛋鸡年出栏130万羽,培育出爱民米业、八妹食品等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爱民米业10万吨粮仓成贵阳周边最大储备库,绿壳鸡蛋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油研2020”油菜品种在全省推广,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

工业方面,聚焦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建材三大主导产业。绿色能源可开发量达548万千瓦,已获批31个项目344万千瓦,大唐集团睦化一期光伏项目累计发电5200万度;绿色建材依托6.5亿吨以上的灰岩储量,为贵阳(贵安)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25年新型建材产业总产值预计达15亿元。

三产融合,预制菜、休闲食品等新业态蓬勃发展,“顺宴”特色菜系整合绿壳鸡、紫王葡萄等地理标志产品,延伸了消费链条。

文旅融合焕发活力,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依托“六度零风”的气候优势和“黄小西”重要接驳站的区位优势,长顺县文旅产业多点开花。全县拥有6个A级景区,神泉谷景区创4A工作稳步推进,杜鹃湖“水上花海”、广顺州署文化园等景点各具特色。乡村旅游蓬勃发展,11.86万亩精品水果带动采摘游,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乡村旅游村星罗棋布,萤火虫酒店等特色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

更具创新性的是,长顺借力中央戏剧学院帮扶资源,打造西部乡村戏剧文化基地。每年8月举办的乡村戏剧节,将传统非遗与现代艺术深度融合,让“戏剧赋能景区”成为文旅融合新范式。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44亿元。

“十五五”期间,长顺县将全力建设“全省农文旅居融合创新区”,打造环贵阳休闲旅游、候鸟式康养旅居、西部乡村戏剧文化三大目的地,计划到203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437万人次,旅游总花费49亿元,让“黔中福地 顺道长顺”的品牌响彻省内外。

从田间地头的丰收景象,到工业园区的机器轰鸣,再到景区景点的欢声笑语,这座黔中福地正以“顺流而上”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在区域协同发展中谱写崛起、奋进的新篇章。   (张基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