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望老师印象记(纪实)

作者: 京视网
发布于: 07/18/2025

文 / 秦德艳

在诸多学科中,散文写作于我而言有着独特的魅力。十月里,秋凉已至,我满怀期待地走进重庆市老年大学散文赏析与写作班的课堂。

第一节课,多日不见的太阳仿佛也跑来窗前凑趣,一道道温煦的阳光悄然泻进文史语言系506 教室,宽敞的教室非常明亮。

张望老师站在讲台上。他身着一套浅灰色西装,里面搭配一件白衬衫,戴一副精致的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

张望老师的第一堂课讲什么呢?

全班几十位学员,都屏声敛气,翘首以盼;教室里静谧安详,落针可闻。

这些学员中,有退居二线的机关领导干部,有省市电视台的退休编辑,有军事院校的教官,有中学的退休教师……许多学员年轻时是大学毕业生,既有知识水平,又有实践经验。面对这样一些学员,张望老师的散文课,的确是考水平!

张望老师轻开口,谨开言。他的第一堂课讲《散文的起源和发展》,他的第一句话便是:“中国是散文的国度,散文是中国文学的母亲。”这第一句话震聋发聩,把所有学员都吸引住了。

张望老师首先讲了一段开场白,详细介绍了什么是散文。接着,他话锋一转,开始介绍起他自己的一些个人情况。对于张望老师的个人情况,学员们当然也是非常想要了解的。

张望老师非常谦虚,对自己的介绍非常简单。

张望老师平静地介绍说,他的人生履历非常单纯。他先后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学院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作家班,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学历,大学毕业以后从警三十余载。换句话说,他是干了三十几年的警察,人生履历就是这么单纯,这么清白。在此期间呢,他曾担任过党报记者,杂志社编辑,文学院创作员,文联签约作家,教师进修学院特聘教授等职。他自嘲说,那些职务都不重要,因为那要么是一些兼职,要么是一些短期工作。不过,他郑重地表示,他对到重庆市老年大学担任教职深感荣幸,他有信心完成光荣而艰巨的教学工作任务,让全体学员们学有所得。

我掐指算来,张望老师算得上是我的第一位专业写作老师。起初,我担心自己初学写作,学不好写作,所以内心非常纠结。张望老师了解到我的思想状况后,就及时找我谈心,给予我热情鼓励。文史语言系张华主任也找我谈话,张华主任说写作并非一日之功,而张望老师是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的老师。张望老师的谈心和张华主任的谈话,最终让我坚持下来。

课间,我在百度上搜索张望老师的名字,上面闪现出很多条文。从中,我了解到张望老师的诸多情况。

作为当代著名散文家,张望老师是以散文创作成绩卓著登上文坛的。迄今为止,他已在国内报刊发表散文1000余篇、中长篇小说10余部、报告文学20余部。他的散文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其中,他的散文代表作《鱼城女英雄》、《在心田种上鲜花》入选了《中国散文大系》、《巴蜀散文百家》、《西部警察丛书》等20余个文学选集。他的经典散文作品《母亲的诗》还入选了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并进入了庄严的中考语文试卷。

张望老师不仅文学创作获得了丰收,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理论水平。他曾三次应邀参加中国西部散文家论坛,代表重庆散文家在论坛上发表演讲。他还曾远赴西北大学、河北大学、邯郸学院等20余所高校举办文学讲座,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情欢迎。《人民日报》、《人民公安报》和《重庆日报》等数十家报刊对他的创作进行了评论。

现在,张望老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历任重庆市合川区作家协会主席、重庆市公安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了解到张望老师的创作成绩和工作实绩,我的心中顿然升起敬仰之情。

此后,我及时调整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认真抄写黑板上的所有学习课件,不懂就问。渐渐地,我跟上了学习进度,写作上取得了较大进步。

张望老师上课非常认真负责。他直言,分析文学经典才是学习写作的最佳捷径。他总是将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全体学员。每次课后,他都要布置思考练习题,对每一位学员的习作都要逐一点评。他还鼓励学员大胆提笔写作,他鼓励大家说,我手写吾口,写文章如同说话,其实并不神秘,只要做到主题深刻、层次分明就是好文章。张望老师下发的学习课件可读性强,很有学习和研究价值。

我敢笃定地说,张望老师为“散文赏析与写作”这门课备课,向来极为用心。而课程中每一篇作为学习研究的经典散文,都被我们视若珍宝——因为在对这些文章的研读中,我们总能学到许多延伸拓展的写作知识。

春风化雨,滋润芳华。张望老师留给我的印象点点滴滴,深藏我心。虽然我跟他学习写作的时间还不长,但我仍然信心百倍,我要用手中的笔讴歌党和祖国,书写平凡人的故事,记录自己的晚年生活。我也很幸运遇到张望这样的好老师,引领我们在散文写作的道路上迈步前行……

(本文原载重庆市老年大学文史语言系刊物《枫叶文苑》2024年第2期,作者秦德艳系重庆市老年大学散文赏析与写作班学员,文章有改动。图片摄影为许会军、郭平。)

核稿:张  望

审稿:陈子明

供稿:京视网重庆选题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