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平正义之笔 绘政法事业新篇
在法治中国的宏大蓝图中,公平正义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更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并强调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求政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政法机关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守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捍卫法治尊严的神圣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公平正义贯穿于政法工作的始终,是推动政法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筑牢公平正义之基: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法律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石,完备、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体系能够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在新时代,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完善法律制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不断出现新的法律需求。政法机关应积极参与立法调研和论证,推动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确保法律制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例如,在数字经济领域,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数据权属、数据交易、数据安全等问题,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生态环保领域,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环境公益诉讼等制度,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治力度,守护绿水青山。
另一方面,要注重法律制度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在立法过程中,加强不同法律部门之间、不同层级法律法规之间的统筹协调,避免出现法律冲突和漏洞。同时,增强法律条文的具体性和明确性,减少模糊条款和弹性规定,提高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刑法修订中,对一些新型犯罪的构成要件和量刑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使司法机关在办理相关案件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行政立法中,细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程序规定,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的评估和完善机制。定期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法律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践经验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例如,通过开展立法后评估,对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为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提供科学依据;建立法律法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或废止,确保法律制度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坚守公平正义之责:严格公正执法司法
执法司法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严格公正执法司法能够将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公平正义。政法机关要始终坚守公平正义的职责使命,严格规范执法司法行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执法环节,要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政法机关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准确把握立法目的和法律精神,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完善执法程序,细化执法标准,强化执法监督,确保执法活动合法、公正、透明。例如,公安机关要规范执法行为,严格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检查,防止出现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执法不廉等问题;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为,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提高行政执法的公信力。
在司法环节,要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司法机关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制约,确保司法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加强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确保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例如,法院要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严格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保庭审实质化,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检察院要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此外,还要加强执法司法协同配合。政法机关之间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案件协查等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维护公平正义。例如,在打击跨区域犯罪、网络犯罪等方面,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要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打击犯罪的强大攻势;在解决执行难问题上,法院要加强与其他政法机关、金融机构、不动产登记部门等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执行联动机制,提高执行效率和效果。
畅通公平正义之路:强化法治监督保障
法治监督保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支撑,强化法治监督保障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司法过程中的不公行为,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政法机关要加强对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制约,完善法治保障体系,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在法治监督方面,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充分发挥党委政法委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作用,确保政法机关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人大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对政法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通过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组织代表视察等方式,推动政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加强政协民主监督,政协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职能,通过提出提案、开展调研视察等方式,对政法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强司法监督,检察院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加强社会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作用。
在法治保障方面,要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政法干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对政法干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政法干警的理想信念,确保政法干警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法律;加强对政法干警的业务培训,提高政法干警的法律素养和执法司法水平,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加强政法信息化建设,提高执法司法的效率和透明度。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法机关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执法司法流程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还要完善权利救济机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国家赔偿等制度,为经济困难、权益受到侵害的当事人提供必要的法律帮助和经济救助,确保当事人能够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例如,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提高法律援助质量,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能够获得免费的法律服务;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对因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而无法获得有效赔偿、生活面临急迫困难的当事人给予司法救助,彰显司法人文关怀。
凝聚公平正义之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实现公平正义的精神动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能够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营造崇尚法治、追求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氛围。政法机关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通过多种形式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凝聚起实现公平正义的强大社会力量。
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政法机关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宪法宣传周”、“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例如,通过举办法律讲座、法律咨询、法治文艺演出等活动,让法律知识走进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发布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法治宣传短视频、动漫、H5页面等,扩大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政法机关要积极参与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将法治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景观。同时,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文化进基层,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建设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角等,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和法治文化产品。例如,在一些城市的公园中,设置法治文化雕塑、法治名言警句石刻等,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在农村地区,通过建设法治文化墙、举办“法律夜校”等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
此外,还要发挥政法机关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政法干警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以实际行动践行法治理念,维护法治尊严。同时,通过办理典型案件,以案释法,向社会公众传播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例如,法院在审理一些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时,通过公开庭审、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法律知识,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检察院在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时,通过媒体报道等方式,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公共利益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法治建设的良好氛围。
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政法机关永恒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政法机关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体系,严格公正执法司法,强化法治监督保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大地,照亮每一个人的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的法治力量。
(作者系中国行为法学会副秘书长、《法治时代》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法治日报|法制网特约评论员、法学博士、管理哲学博士)